4月21日,最高法召开新闻发布会,通报全国法院2021年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总体情况,发布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第一审知识产权民事、行政案件管辖的若干规定》以及2021年中国法院10大知识产权案件和50件典型知识产权案例。
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副庭长周翔答记者问时提到,2019年1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,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共受理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和垄断案件10454件,审结8355件。切实加强对知识产权和反垄断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,受理专利授权确权和反垄断等行政案件2531件,审结1824件。
谈到该法庭在保护科技创新方面的主要做法时,周翔介绍说,首先,保护关键核心技术,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。妥善审理各类高新技术案件,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、重点领域、新兴产业等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。
“三年中,共受理涉新一代信息技术、生物医药、高端装备制造、节能环保、新材料、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案件超2000件。加强对新兴领域知识产权保护,明晰保护规则,明确权利边界。”周翔举例,如受理涉芯片技术案件60余件,在“锂电池保护芯片”技术侵权案中,进一步明确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范围和侵权对比方法,对芯片领域司法实践中的难点问题作出了具体指引。
其次,聚焦重点领域,加大对中医药等知识产权司法保护。开展中药品种、中药技术秘密、中医古方保护等课题调研,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、国家知识产权局推进中医药知识产权综合保护体系建设,推动建立“中医药专利授权特别规则和特殊保护机制”并被纳入《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(2021—2035年)》。在涉“中药发药机”发明专利无效行政案中,改判维持专利权效力,彰显有利于权利保护的司法理念,有效服务疫情防控大局。
再次,着力破解知识产权保护难题。针对维权“举证难”,合理运用举证妨碍排除制度,减轻权利人举证负担。针对维权“周期长”,探索“先行判决+临时禁令”和“发回重审+临时禁令”等裁判方式,及时有效制止侵权行为。针对维权“赔偿低、成本高”,切实加大损害赔偿力度,在“香兰素”技术秘密侵权案中判赔1.59亿元。
最后,依法保护科技创新主体合法权益。妥善审理因科技成果权属认定、权利转让、价值确定和利益分配产生的纠纷800余件,给各类创新主体以明确法律预期。在涉“高温微波膨化炉”“指纹识别”“彝族医药”等专利权属案中准确认定职务和非职务发明,有效保护和激励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创业。
周翔表示,经过三年运行,国家层面知识产权案件上诉审理机制效果集中显现。我国已成为审理专利案件最多的国家,也是审理周期最短的国家之一,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选择到中国法院解决知识产权纠纷,当事人均为外国主体的专利案件不断增多,我国日益成为国际知识产权诉讼优选地之一。
红星新闻记者 高鑫 实习生 姚若水 北京报道
版权与免责声明:
本网站“行业资讯”板块所刊登文章,若无特别版权声明,均来自网络转载;
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,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;
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它争议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。
联系电话:18011840036;邮箱:499708785@qq.com
2023粤港澳大湾区民族医药产业博览会
活动主题:振兴民族医药 服务湾区发展
2023.6.9-11
广州·广交会展馆
同期举办: 第31届广州国际大健康产业博览会
CO-LOCATED EVENT: The 31th China (Guangzhou) International Health Industry Expo 2023